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是汇集起来的记忆,是历史的镜子,是国家的文化财富和重要的文化资源。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档案的开发利用已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很多问题通过档案得以解决,充分说明了档案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因为信访案件,卫家磨灌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和档案馆工作人员,两天时间在一起共同工作,齐心协力把关于本单位早年工作过的同志遗留问题得以解决。 2017年6月13日,灵宝市卫家磨管理局办公室王主任一行二人,急急忙忙来到市档案馆查阅档案,说是为了解决他们单位的信访案件而来……. 王主任把信访人杜某的基本情况快速的给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了一下。杜某,男,农民。家住:三门峡市产业集聚区马谢村(原名灵宝市大王镇马谢)杜某自己反映的主要情况如下:在灵宝县1973年成立的卫家磨水库(红线渠)工程指挥部,是“吃二公粮”、“以工代干”身份的工作人员;国家亦公亦农人员;卫家磨工程指挥部在册长期固定工;要求恢复工作、生活待遇。 杜某自称于1966年——1974年间办理过一次招工手续,1973年4月重新填表、体检、政审、办理招工手续成为卫家磨工程指挥部“以工代干”长期固定工,吃“二公粮”发工资,吃粮按国家标准等,当时所办手续水库弄丢了。根据杜某提供的情况,档案馆工作人员又快又准的缩小了查档范围,在1966年——1980年市政府、人劳局、水电局、公安局、大王镇档案中查询:每年都有从农民中招农、林、水等行业的工人和亦公亦农人员的档案,但没有杜某等人(当时我国属计划经济时代,招工、招亦公亦农人员,都要由政府下指标文件、劳动部门办理招工、核定工资标准、公安部门转户口即农转非,粮食部门下达供粮指标,办理商品粮供应证)手续非常严格,户籍是招工的巨大鸿沟。(市有从红线渠招亦公亦农人员的名单,但没有杜某)所以,从户口上看其身份一直是农民。 根据河南省计划委员会、河南省劳动厅、河南省粮食厅、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下发的相关文件。杜某所说的“二公粮”待遇问题。通过详细的了解,七十年代修建卫家磨水库时小部分人员享受的“二公粮”待遇,就是在我国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临时工管理范围享受的粮贴,当时吃“二公粮”的人员属计划外用工(包括亦公亦农人员)。“二公粮”就是当时当地粮油部门对计划外用工人员粮食补贴的一种形式。国家没有出台过相关“二公粮”待遇的正式文件。和杜某提供的信息不符,用档案说话,解决了他们的棘手工作。减少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王主任走时激动地说,通过在档案局呆的短短几天时间里,解决了他们单位这几年的棘手工作。真心感谢档案馆全体工作人员,忙前忙后的提取案卷,服务周到。档案是千年会说话的工具,是历史真实的记录,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解决历史问题的重要凭证。其实,每次能够帮到来查档案的人的赞美,我们心里也是挺美的。
|